中國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現狀分析
在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是我國農村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而農村污染物種類繁多,已成為影響水環境的重要因素,進而影響整個農村生活環境,同時也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針的出臺,是我們看到了我國農村發展的新方向和美好前景。要實現這個愿望,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要求就尤外重要。因此,對我國農村污水處理技術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權鼎通過中國知網收集并總結了中國農村污水處理現狀和態勢。
通過文獻調研,收集了2000—2016年處理水量低于1 000 m3·d-1的全國各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近150項,經過篩選只有119項同時滿足以下2個要求:一是有明確處理水量;二是有具體的污染物去除率數據或有滿足的排放標準。采集農村污水處理工藝案例的年份與工藝數量關系見圖1。
?
從圖1可見,工藝案例數量隨年份呈波浪式變化,這可能是工藝案例采集的不完全性以及對采集文獻案例的條件限制所致,盡管如此,依然可以看出,2000—2016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研究文獻總體呈逐年增長趨勢,說明對農村生活污水的污染控制已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對農村生活污水分散處理工藝規模分布的調查(圖2)表明,57.26%的工藝處理水量≤100 m3·d-1,其次是>100~500 m3·d-1之間(32.47%),而處理水量大于500 m3·d-1的工藝只占7.69%。說明農村生活污水排放較分散,水量低。
?
對農村生活污水119個工程案例進行分類,可分別歸入生物處理、生態處理和組合處理這3種技術模式,占比分別為5.88%、14.29%和79.83%。生態處理技術中,人工濕地、氧化塘和土地滲濾工藝占比分別為72.22%、11.11%和16.67%。組合處理技術中,以生物+生態處理組合占比最多,為71.28%,生物+生物和生態+生態處理組合占比分別為19.15%和9.57%。由此可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中組合處理技術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生態處理技術,使用最少的是單一的生物處理技術。說明農村生活污水組成成分復雜化,單一的處理工藝出水難以滿足國家的排放標準和收納水體的環保需求,需要多種工藝組合以達到強化系統凈化能力的目的。
組合處理技術中生物+生態處理技術模式使用最多,這種模式的前段生物處理主要去除有機物和部分營養物質,后續生態處理進一步脫氮除磷,前段生物處理可以彌補后續生態處理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處理效果不穩定等缺點,從而更高效地處理污水,提高出水水質,增強系統運行的穩定性。相比較于其他2種處理技術,生物和生態組合技術需綜合考慮農村地區的經濟地理環境條件、地域氣候差異以及當地條件、運行管理、污泥產量和實際工程案例等因素,將污染控制與保護和改善當地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相結合,進而實現農村區域性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
通過文獻調研,收集了2000—2016年處理水量低于1 000 m3·d-1的全國各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近150項,經過篩選只有119項同時滿足以下2個要求:一是有明確處理水量;二是有具體的污染物去除率數據或有滿足的排放標準。采集農村污水處理工藝案例的年份與工藝數量關系見圖1。
.png)
.png)
組合處理技術中生物+生態處理技術模式使用最多,這種模式的前段生物處理主要去除有機物和部分營養物質,后續生態處理進一步脫氮除磷,前段生物處理可以彌補后續生態處理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處理效果不穩定等缺點,從而更高效地處理污水,提高出水水質,增強系統運行的穩定性。相比較于其他2種處理技術,生物和生態組合技術需綜合考慮農村地區的經濟地理環境條件、地域氣候差異以及當地條件、運行管理、污泥產量和實際工程案例等因素,將污染控制與保護和改善當地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相結合,進而實現農村區域性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